有人提問不得不說一下這個題目
我在大學邏輯課第一次聽到這個名詞
一整個就是 贊同
或許太過文言 白話的說
就是同樣一句話但是會有不同的解讀
有點關係成語叫-說者無意 聽者有心
有什麼心 以為說者有聽者自以為的心
另一方面
同樣的詞彙使用時往往也會有不同的用法
我承認 我是怪咖 在許多詞語的定義與一些人不同
誤會
是歧義造成的產物
不過人往往喜歡自己解讀來造成印象
也不會去問本人到底什麼意思 雖然有時本人自己說出來的自己也不清楚(釐清是下一個題目)

以訛傳訛
也能稱為歧義的一個展現
改個名稱叫-以言語傳言語 因為偏重謠言
一句話當事人說出不用傳到10個 我想跟原文甚至本義都不大一樣了
因為每個人都會有不同解讀 加上自己的觀念
當第10個問當事人 我看8成當事人會說我什麼時候說過這樣的話
問的人還生氣:你明明就有說還狡辯 那個誰誰誰都跟我說了

各位有看的看倌
語言很好用 但也很難用 要好好的用
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拈花微笑的故事
大多數人認為這是禪宗的開始
簡單的說他是印心
類似心領神會的意思 不用言語傳達對方就已經知道意思
上次說過的 說似一物即不中(好像在無言的美)
當你用言語去形容傳達就都已經不是原來的東西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hy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